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早孕出现少量阴道流血,特别是受孕困难和试管婴儿怀孕来之不易的孕妇,一旦出现先兆流产的征兆,更是如临大敌,拼命使用各种各样的措施进行全方位保胎,黄体酮剂量一加再加,孕妇及其家人都倍感压力,心情焦躁不安。怀孕持续了,就认为自己方法得当,在病友中广为宣传,最终发生流产了,会找出各种原因后悔不已。流产真的就保得住的吗?“保”下来的孩子一定就好吗?
试管婴儿是指将女性卵子和男性精子在体外结合,培养成胚胎后再移植到女性内,让其自然着床发育,从而达到生育目的的技术。试管婴儿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促排卵、取卵、精子处理和授精、胚胎培养和选择、移植。
促排卵
促排卵是指通过药物的方式刺激女性卵巢发育出多个成熟的卵泡,以便采集更多的卵子。促排卵需要根据女性月经周期和身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通常需要持续10-14天左右。
取卵
取卵是指在促排卵结束后,通过阴道内超声引导下将成熟的卵泡穿刺抽出其中的液体(含有成熟的卵子),并送入实验室进行处理。这个过程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通常只需要15-30分钟。
精子处理和授精
将采集到的精液进行离心分离,分离出高质量的精子,然后将其与卵子一起培养在培养皿中,等待自然受精或者进行ICSI(单精子注射)。
胚胎培养和选择
经过授精后的卵子会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在第三天左右发育成为8细胞期的胚胎,此时可以进行PGS(全基因组筛查)或PGD(单基因遗传病筛查)等技术对其进行筛查。在第五天左右,胚胎会发育成为囊胚期,此时可以进行质量评估和选择最佳的一个或者两个囊胚移植到母体内。
移植
将选定的囊胚通过阴道内超声引导下移植到母体内,通常需要使用药物辅助促进着床。移植后需要注意休息和避免剧烈运动等刺激性活动,以提高成功率。
试管婴儿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中,虽然存在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是对于一些无法自然受孕的夫妇而言,是一种重要的生育选择。
孕期指标监测,规范用药
我们知道妊娠早期,卵巢上妊娠黄体分泌的孕激素、雌激素通过对子宫蜕膜的支撑,并降低子宫平滑肌的敏感性,抑制子宫收缩从而维持妊娠。同时孕激素还具有免疫效应,可直接参与母胎界面免疫反应,促进母胎耐受,预防流产。妊娠状态下黄体在孕7~9周时,胎盘取代黄体产生雌激素和孕激素,实现黄体与胎盘功能转换和交接。因此人们担心黄体期不能有足够孕激素保护妊娠,常规会应用黄体酮来保胎,其实除了试管婴儿,早孕期维持妊娠所需的黄体酮量很少。
坊间的保胎方案须谨慎使用
无论是自然受孕或促排卵行辅助生育治疗受孕,有20~30%的人群在孕早期出现少量阴道流血等先兆流产症状,10~20%会发生流产,这其中仅有极少的人群胚胎染色体正常,是因母体黄体功能不全引起流产的,这类患者使用黄体支持治疗保胎疗效明显;从遗传学角度看有至少50%流产是胚胎因素引起,即胚胎是异常的,流产是自然淘汰的过程,这样的流产使用黄体酮治疗没有效果,只能延缓流产的时间。
就算这样的异常胚胎的先兆流产保胎成功,出生的胎儿各种畸形的风险也高,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国际上对于先兆流产是否需要补充孕激素是有争议的,目前没有充分证据支持补充孕激素可以减少最终发生流产的几率。
另外即使黄体支持有效,按照自然规律,黄体酮使用到孕70天可以逐渐减少用量,让胎盘取代妊娠黄体的功能,而不是黄体使用时间越长越好,也不是黄体酮使用越多越好。
总之,保胎需要适可而止,自然界存在“优胜劣汰”法则,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做事。